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报告指商业养老险仍面临产品覆盖面等问题,未来如何发展?

时间:09-08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41

报告指商业养老险仍面临产品覆盖面等问题,未来如何发展?

  中新经纬9月8日电 (李自曼)7日,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与小雨伞保险经纪联合发布《2022健康与养老保险保障指数测算研究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指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现收现付制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能面临着较大的支出压力,需要民众在年轻阶段就将个人养老进行提前规划,而第三支柱作为个人养老的“蓄水池”,受到更多关注。在如此形势下,发展第三支柱已十分迫切。  养老保险一二支柱不足,亟待第三支柱补位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是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以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养老保险“三支柱”制度体系。  《报告》称,当前中国养老保险一二支柱不足,亟待第三支柱补位。第一支柱覆盖面广,但面临后劲不足。中国养老保险第二支柱总体渗透率较低、覆盖面较小。  《报告》显示,2022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5亿,同比增加2430万人。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战略储备已达到约2.6万亿元。财政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出也在逐年增加。个人账户基本为空账运行,民众的缴费激励性不足。第二支柱方面,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年金基金总额达到2.87万亿元,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为12.8万家,仅占2178.9万个法人单位的0.59%;参保职工数3010.29万人,占46773万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6.44%。  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要想维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养老金替代率需要不低于70%。而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养老金的平均替代率大约为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46%。随着中国老龄化、少子化的加剧,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基金给付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养老与健康保障研究所所长朱铭来指出,老年人离世前的3—6个月,是医疗费用花费最高的阶段。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对整体社保基金储备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本次报告中,13.6%的调研人群养老支出预留额占家庭年收入的3倍以上。约五成的调研人群养老支出预留额不足家庭年收入的1倍。这说明未来养老保障的路还很长,但空间也很大。  面临税优政策激励效果有限等问题  在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主要指商业养老保险,具体包括传统商业养老险(养老年金保险和增额终身寿险)、税延型养老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三类产品各有优劣,差异主要在于积累与领取模式、预期收益以及是否享受税优政策的不同。  《报告》称,中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譬如税优政策激励效果有限、产品覆盖面有限,综合服务不足、民众认知存在偏差,担心收益水平等政策端、供给端、需求端的多重困境。目前传统商业养老保险市场上仍以养老年金险产品为主。虽然养老年金险能够提供终身稳定现金流,符合国民养老需求,但现阶段市场规模仍较小。若能将养老年金险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投资范围,在税优政策的带动下有望实现保费的较快增长。  对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产品未来的发展,小雨伞保险经纪总经理陈德涛表示,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到3.0%有一个很明显的产品趋势变化,养老年金险会取代增额终身寿险,在长期风险的解决方案当中成为最主流的产品。当然增额终身寿险有可能在中短期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面对《报告》中提到的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现状,保险机构如何满足老龄化社会当中人们对养老保障的需求?  陈德涛指出,保险机构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在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贡献,除了投资功能,还有提供养老服务的功能,这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比如建设养老社区、提供养老护理等。对保险公司来说,在更长的周期里,如何吸取国外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去做好养老服务,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功能。希望保险机构能够把这个功能建设好,服务长寿时代的第三支柱建设。  基于分析,《报告》对养老保险第三支柱提出发展建议。一是在监管端,灵活设置税惠政策,探索借鉴转存制度;二是在机构端,持续推进产品开发,打造保险独特优势;三是在宣传端,切实加强宣传力度,提升民众养老意识。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李自曼:liziman@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编辑:郭晋嘉】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